在看完了Batoche的多媒體展示後,我一直留連在紀念品店,考慮著是不是要買一條Metis人用的多功能布帶。聽解說員說,以前的Metis人用一條布帶來包各種東西,尾端的穗還可以用來記日子。Wes說,不用買啦,他那裡剛好有一條別人送的,可以給我。另外又談到他以前在北方時所穿的麋鹿皮衣,他說他還保留著,回到家裡可以秀給我們看。
這一整套的服裝真是美得驚人,用經過繁複過程處理的麋鹿皮,加上傳教士傳入的手工綉上小珠子的技術和圖案。很難想像在顏色單調的平原上,竟然發展出這樣鮮艷的圖案和配色來。後來在博物館看到一些有關這些圖案的研究,原來住在山地和森林裡的部族,喜歡保留靴子本身皮的底色,只綉上簡單的圖案,而住在平原的部族,則密密麻麻地把整雙靴子綉滿。也許生活在單調的平原上,需要多一點的色彩吧!
當Wes把他珍藏的皮衣、皮手套、皮靴拿出來時,我們無法停止手中的相機,不停的拍照。
整套︰
Wes穿起來的樣子︰
背面︰
手套︰
另一雙手套上的圖案︰(根據資料,這應該屬於森林風格)
這種鞋子有一個特別的名稱,叫Moccasin,根據資料,應該是屬於平原風格的︰
特寫一下皮衣上的圖案,真是美︰
2008年10月6日 星期一
2008年10月3日 星期五
第五天20080904--第二堂歷史課
這裡的學校在開學後,前兩天由老師介紹完課程,接著會放假一天讓學生們整理東西,準備開始好好讀書。所以,既然今天學校不上課,我們也不知道要去學校幹 嘛。於是,Wes又安排了另一次的歷史課。這次去的地方,是一個國家級的歷史景點,叫做Batoche,因為是法語的地名,要唸成︰跛踏許。
在學 習這些加拿大的歷史時,我總是喜歡找一個台灣歷史上的事件來類比,因為殖民地的歷史其實都有類似的進程。Batoche這個地方就像我們的霧社,都是原住 民與殖民者間發生戰爭的地方,原住民一開始都占上風,但是當優勢武力進入後,最後都輸了。不同的是,在這裡與殖民者發生戰爭的,是一群特別的種族,是法國 人與原住民的混血人種,稱為Metis。
Metis是法語裡混血的意思,e的上面有一撇,要唸成︰咩踢(s不發音)。在來加拿大之前,我就去查過 一些有關加拿大原住民的資料,發現加拿大有三群人被認為是原住民︰一個是從前稱為印地安人的第一民族,一個是從前稱為愛斯基摩人的伊努伊(Inuit) 人,再來就是混血的Metis人。
之前在一些書裡讀到中美洲和南美洲國家有一些混血的人種時,我其實不太能了解為什麼會有混血的種族出現。當然在 世界各地,混血的情況常常發生。例如像台灣吧!那些曾經存在的平埔族群都消失了,但是台灣不曾發生美國那樣大屠殺,或是像南美洲因為外來疾病而造成原住民 大量死亡的事情,那麼這些生活在平原的南島語族到那裡去了呢?有一個理論說,從三四百年前開始,陸陸續續移民到台灣來的福建廣東移民,幾乎都是男性,因此 有一句話說︰「有唐山公,嘸唐山媽。」這些男性的移民來到台灣,跟這些平埔族人租地開墾、耕種,一開始還會回去家鄉,後來乾脆定居下來,娶了平埔族的女 人,在台灣建立家庭。經過了許多年,平埔族變成了漢族,消失在台灣的歷史中。在我們熟悉的中國歷史中,存在著一些鬼影幢幢的名字︰匈奴、鮮卑、遼、金等, 後來也都溶進漢族裡了。這些混血後的人種,並沒有被其他族群當成是一個獨立的族群,他們都融入了其中的一個族群,優勢的那一個。
那麼,為什麼在加拿大,會出現一個混血的新民族呢?這個問題一直放在我心裡,直到今天去了Batoche,才得到了合理的解答。
當 年最先來到加拿大的是英國人和法國人,他們各占了東岸的一部分然後往西拓展。對於這些來自歐洲的移民來說,他們最想要的,就是土地。一直到今天,許許多多 衍生出來的問題,最後的根源,還是土地。在這些移民來到之時,這片土地上已經住了一群人了。原住民沒有土地私有的觀念,他們在土地上打獵、設陷阱、採集植 物,都認為是從大地之母那裡取得食物,土地不「屬於」誰,也從來不是可以買賣的「東西」。這些歐洲人開墾了土地,在這些土地上耕種,影響到了他們打獵和採 集植物,為了土地的衝突是無法避免的。法國人和英國人處理這些生活在他們想要的土地上的原住民的態度不同,法國人用的方法是透過通婚來把他們同化,而英國 人則是與他們簽定條約(treaty),用保留地(reserve)和其他的福利,來換取土地。當然英國人還有用寄宿學校的制度想要同化原住民,但那是後 來的事了。
有一群法國的毛皮商人,沿著洛磯山脈流下來、流進哈德遜灣的兩條大河,做著毛皮的生意。他們在沿著河的許多村落與原住民婦女結婚,生育 的後代也跟著做起毛皮生意,過著隨著季節沿河流遷徏的生活,慢慢的發展出了自己的文化。他們有了融合法語和原住民語的語言,有特殊的穿著,喜歡聽Jig音 樂和跳Jig舞,還發明了特別的兩輪馬車。因為這些獨特的文化,他們變成了一個新的民族。
Batoche在Saskatoon北方,同樣 也是在北Saskatchewan河邊,位在一大片的麥田中間。這算是我們第一次離開市區,進入Saskatchewan有名的田野中。 Saskatchewan是一個農業省,每年一穫的各種穀類用超長的火車運到溫哥華,從溫哥華出口到世界各地。
在車上,Wes跟我們講解 各種穀類的名稱。他說︰這個是Barley,這個是wheat,這個是oat。雖然這此名稱都學過,但是它們到底長什麼樣子,可以做成什麼食物,倒是不太 了解。這個時候剛好是收成的時節,許多田野上堆滿了綑成一大綑的草卷。
有的Wes說是麥桿,有的是牧草。他說麥桿的營養對牛和馬來說是不夠的,但是可以混 在牧草裡。農夫在收割完後,可以把麥桿賣給養牛馬的人。這裡不像紐西蘭人一樣養綿羊,大部分都是養牛和馬,至於原因是什麼,Wes也說不上來。這裡有很多 是我不了解的事情,所以我一直問問題,問完問題之後又有更多的問題。這實在是一個太不一樣的地方了。
這裡的高速公路不像台灣是封閉式的,旁邊還是 會有許多小叉路進來,也會有一些農業用重機械在路上走。但是太家還是都開車開得很快,路邊不時的出現路標,告訴你遇到農用重機時要如何閃避。要把速度放慢 到60公里,然後儘量靠近左邊。農用機械走得很慢,而且會揚起許多灰塵,所以只要跑一趟鄉下地方,車子就會變得非常的髒。
在後來的幾個星 期中,我發現在這裡的許多人,對於野生動物都非常熟悉,每一個人都可以說出路上看到的所有動物的名字,而且都有很多自己與動物、或家人和朋友與動物的故事 可以說。有一天我問Wes的一個同事︰為什麼你們都認識這麼多動物?她回答︰幾乎所有住在Saskatchewan的人,都是出生在農場裡,許多人長大了 繼續當農夫,有些人到城市裡工作。不管是不是繼續當農夫,小時候在農場上就會常常看到鹿、狐狸、豪豬、臭鼬,甚至是狼或熊。開車在路上,常常會在夜裡撞到 不同的野生動物,所以在路上,常有小心動物的警告牌。
在到達Batoche之前,會經過一座鐵橋。
在沒有鐵橋之前,這裡是一個古老的渡 口。這裡的農夫有一個習慣,他們不會把老房子拆掉。新生的一代如果想要住新房子,他們就另外找地蓋一棟,反正地廣人稀,到處都可以蓋房子。就算老一輩過世 了,他們也不會把老房子拆了,於是在平原上到處都是百年以上的農舍。雖然這個老渡口已經不再營運,但是它的建築物也這樣保留了下來。
在渡口旁邊的一塊地 上,住著一位加拿大近代的傳奇人物,一位Metis的女性長老,叫做Maria Campbell。她是一位作家、劇作家、劇場導演、原住民權益運動者,她的作品都與原住民的認同與自決有關,有些作品還被選入加拿大的中學教材。最近幾 年,她致力於帶領原住民的女性團體,就在這個老渡口邊,她帶領原住民的女性們,討論許多女性議題、冥想和進行一種北美洲原住民常用的民俗療法︰Sweat lodge,來支持他們和幫助他們在心靈上的成長。Wes似乎跟Campbell小姐很熟,他說我們可以去找她聊聊天,但是那天她剛好不在家,我們只好在 她的房子外面拍了些照片,然後就直接前往Batoche了。
大概在陸地民族建立的清朝政府開始了解台灣在海上的重要性,準備要設立「台灣 省」的那一段時間,Batoche這裡發生了一次重要的戰役,Metis人和英國人打了一仗。一百多年後,加拿大政府在這裡設立了一個國家級的景點,建了 一個解說中心,用一種很特別的方式來重述這段歷史。在解說中心的多媒體播放室裡,每個小時播放一次長達四十分鐘的影片。其實說是影片,也不是完全正確。除 了影片之外,在半透明的布幕後方還隱藏了好幾個用蠟像做成的各種場景,當劇情進行到某個場景時,燈光就會打亮,觀眾就可以透過布幕看到後方的場景。配合音 效和類似廣播劇的旁白,我們就被帶到一百多年前,戰役發生的年代。
歷史學家們總是想要解釋事件發生的原因。如果你有讀過高中,又剛好是讀第一類 組,你就會知道歷史考題的樣子,常常考的是事件的「遠因」和「近因」。但是歷史事件總是非常複雜,像我現在還是無法完全了解二二八事件或霧社事件真正發生 的原因。當然也有些人用社會學的理論來解釋,但是我覺得用人類學的理論更能令人信服。所以不管是二二八或霧社事件,或是遠在加拿大的Batoche戰役, 其實原因都相同,我覺得都是因為不尊重「文化」。
這些事件裡,都有一群人努力地想要改變另一群人的信念和生活習慣。在這裡,最重要的影響就是對土 地的利用方式。Metis人發展出了自己的文化和語言,繼續做著毛皮的貿易。但是毛皮的貿易因為大量的獵捕野生動物,變得越來越困難。有許多Metis人 學會了耕作,變成了農夫。他們遷居到Batoche這個位在北Saskatchewan河邊的平原定居了下來。他們習慣沿著河邊,把土地分割成狹長的長條 狀,讓每一家的土地都有一小段是面對著河流,如此一來,除了種植陸地的作物,他們還可以利用河水和河裡的資源。這樣的想法很像大稻埕或是大溪一帶的老建 築,狹長的房子,一面對著河,另一面對著市街,每一家都擁有一小段河和一小段市街上的店面。
在英國人的勢力漸漸往西擴展的時候,他們卻喜歡把土地 分割成大大塊的長方形。許多美國的洲和加拿大的省的都是長方形的,有著長長直直的邊界線。這點和中國人的習慣很不一樣,你看中國境內,有那一省或自治區的 邊界是直的?關於英國人的這個習慣,其實非常有趣。因為大英帝國也是個島國,有很多不規則的地形,不知道他們是怎麼發展出這樣特別的習慣的。無論如何,英 國人為了讓後來來到的移民們能夠像在其他地方一樣分配到土地可以開墾,硬要把土地重新丈量,規畫成一塊塊的長方形,這個做法直接與Metis人使用狹長土 地的習慣和需求衝突,導致後來的Batoche戰役。
現在的Batoche還保有一些舊有的教堂和學校。我們在看多媒體解說之前先去教 堂、學校和當年打仗的草原上走了一圈。一位當地的解說員用帶著濃重Metis口音的英語向我們解說當年一般Metis人和傳教士的生活。那一場戰役一開始 Metis人與附近的第一民族打了勝仗,但是英國人帶來了向美國那裡借來的連發火槍。Metis人變成了這一批連發火槍的試驗品。最後他們輸了戰役,領導 者被隨便加了個罪名處決掉了,第二領導者坐牢幾年後回到Batoche,經營起了渡口的生意。Metis人的後代現在還住在這裡,在長方形的土地上繼續耕 種。他們在後來的印第安法案(Indian Act)中,被承認是加拿大的原住民,有自己的議會。現在他們會在卡車上貼上很像一個無限大符號、象徵融合的Metis旗幟,下面通常有一句話 ︰Proud to be Metis。
在學 習這些加拿大的歷史時,我總是喜歡找一個台灣歷史上的事件來類比,因為殖民地的歷史其實都有類似的進程。Batoche這個地方就像我們的霧社,都是原住 民與殖民者間發生戰爭的地方,原住民一開始都占上風,但是當優勢武力進入後,最後都輸了。不同的是,在這裡與殖民者發生戰爭的,是一群特別的種族,是法國 人與原住民的混血人種,稱為Metis。
Metis是法語裡混血的意思,e的上面有一撇,要唸成︰咩踢(s不發音)。在來加拿大之前,我就去查過 一些有關加拿大原住民的資料,發現加拿大有三群人被認為是原住民︰一個是從前稱為印地安人的第一民族,一個是從前稱為愛斯基摩人的伊努伊(Inuit) 人,再來就是混血的Metis人。
之前在一些書裡讀到中美洲和南美洲國家有一些混血的人種時,我其實不太能了解為什麼會有混血的種族出現。當然在 世界各地,混血的情況常常發生。例如像台灣吧!那些曾經存在的平埔族群都消失了,但是台灣不曾發生美國那樣大屠殺,或是像南美洲因為外來疾病而造成原住民 大量死亡的事情,那麼這些生活在平原的南島語族到那裡去了呢?有一個理論說,從三四百年前開始,陸陸續續移民到台灣來的福建廣東移民,幾乎都是男性,因此 有一句話說︰「有唐山公,嘸唐山媽。」這些男性的移民來到台灣,跟這些平埔族人租地開墾、耕種,一開始還會回去家鄉,後來乾脆定居下來,娶了平埔族的女 人,在台灣建立家庭。經過了許多年,平埔族變成了漢族,消失在台灣的歷史中。在我們熟悉的中國歷史中,存在著一些鬼影幢幢的名字︰匈奴、鮮卑、遼、金等, 後來也都溶進漢族裡了。這些混血後的人種,並沒有被其他族群當成是一個獨立的族群,他們都融入了其中的一個族群,優勢的那一個。
那麼,為什麼在加拿大,會出現一個混血的新民族呢?這個問題一直放在我心裡,直到今天去了Batoche,才得到了合理的解答。
當 年最先來到加拿大的是英國人和法國人,他們各占了東岸的一部分然後往西拓展。對於這些來自歐洲的移民來說,他們最想要的,就是土地。一直到今天,許許多多 衍生出來的問題,最後的根源,還是土地。在這些移民來到之時,這片土地上已經住了一群人了。原住民沒有土地私有的觀念,他們在土地上打獵、設陷阱、採集植 物,都認為是從大地之母那裡取得食物,土地不「屬於」誰,也從來不是可以買賣的「東西」。這些歐洲人開墾了土地,在這些土地上耕種,影響到了他們打獵和採 集植物,為了土地的衝突是無法避免的。法國人和英國人處理這些生活在他們想要的土地上的原住民的態度不同,法國人用的方法是透過通婚來把他們同化,而英國 人則是與他們簽定條約(treaty),用保留地(reserve)和其他的福利,來換取土地。當然英國人還有用寄宿學校的制度想要同化原住民,但那是後 來的事了。
有一群法國的毛皮商人,沿著洛磯山脈流下來、流進哈德遜灣的兩條大河,做著毛皮的生意。他們在沿著河的許多村落與原住民婦女結婚,生育 的後代也跟著做起毛皮生意,過著隨著季節沿河流遷徏的生活,慢慢的發展出了自己的文化。他們有了融合法語和原住民語的語言,有特殊的穿著,喜歡聽Jig音 樂和跳Jig舞,還發明了特別的兩輪馬車。因為這些獨特的文化,他們變成了一個新的民族。
Batoche在Saskatoon北方,同樣 也是在北Saskatchewan河邊,位在一大片的麥田中間。這算是我們第一次離開市區,進入Saskatchewan有名的田野中。 Saskatchewan是一個農業省,每年一穫的各種穀類用超長的火車運到溫哥華,從溫哥華出口到世界各地。
在車上,Wes跟我們講解 各種穀類的名稱。他說︰這個是Barley,這個是wheat,這個是oat。雖然這此名稱都學過,但是它們到底長什麼樣子,可以做成什麼食物,倒是不太 了解。這個時候剛好是收成的時節,許多田野上堆滿了綑成一大綑的草卷。
有的Wes說是麥桿,有的是牧草。他說麥桿的營養對牛和馬來說是不夠的,但是可以混 在牧草裡。農夫在收割完後,可以把麥桿賣給養牛馬的人。這裡不像紐西蘭人一樣養綿羊,大部分都是養牛和馬,至於原因是什麼,Wes也說不上來。這裡有很多 是我不了解的事情,所以我一直問問題,問完問題之後又有更多的問題。這實在是一個太不一樣的地方了。
這裡的高速公路不像台灣是封閉式的,旁邊還是 會有許多小叉路進來,也會有一些農業用重機械在路上走。但是太家還是都開車開得很快,路邊不時的出現路標,告訴你遇到農用重機時要如何閃避。要把速度放慢 到60公里,然後儘量靠近左邊。農用機械走得很慢,而且會揚起許多灰塵,所以只要跑一趟鄉下地方,車子就會變得非常的髒。
在後來的幾個星 期中,我發現在這裡的許多人,對於野生動物都非常熟悉,每一個人都可以說出路上看到的所有動物的名字,而且都有很多自己與動物、或家人和朋友與動物的故事 可以說。有一天我問Wes的一個同事︰為什麼你們都認識這麼多動物?她回答︰幾乎所有住在Saskatchewan的人,都是出生在農場裡,許多人長大了 繼續當農夫,有些人到城市裡工作。不管是不是繼續當農夫,小時候在農場上就會常常看到鹿、狐狸、豪豬、臭鼬,甚至是狼或熊。開車在路上,常常會在夜裡撞到 不同的野生動物,所以在路上,常有小心動物的警告牌。
在到達Batoche之前,會經過一座鐵橋。
在沒有鐵橋之前,這裡是一個古老的渡 口。這裡的農夫有一個習慣,他們不會把老房子拆掉。新生的一代如果想要住新房子,他們就另外找地蓋一棟,反正地廣人稀,到處都可以蓋房子。就算老一輩過世 了,他們也不會把老房子拆了,於是在平原上到處都是百年以上的農舍。雖然這個老渡口已經不再營運,但是它的建築物也這樣保留了下來。
在渡口旁邊的一塊地 上,住著一位加拿大近代的傳奇人物,一位Metis的女性長老,叫做Maria Campbell。她是一位作家、劇作家、劇場導演、原住民權益運動者,她的作品都與原住民的認同與自決有關,有些作品還被選入加拿大的中學教材。最近幾 年,她致力於帶領原住民的女性團體,就在這個老渡口邊,她帶領原住民的女性們,討論許多女性議題、冥想和進行一種北美洲原住民常用的民俗療法︰Sweat lodge,來支持他們和幫助他們在心靈上的成長。Wes似乎跟Campbell小姐很熟,他說我們可以去找她聊聊天,但是那天她剛好不在家,我們只好在 她的房子外面拍了些照片,然後就直接前往Batoche了。
大概在陸地民族建立的清朝政府開始了解台灣在海上的重要性,準備要設立「台灣 省」的那一段時間,Batoche這裡發生了一次重要的戰役,Metis人和英國人打了一仗。一百多年後,加拿大政府在這裡設立了一個國家級的景點,建了 一個解說中心,用一種很特別的方式來重述這段歷史。在解說中心的多媒體播放室裡,每個小時播放一次長達四十分鐘的影片。其實說是影片,也不是完全正確。除 了影片之外,在半透明的布幕後方還隱藏了好幾個用蠟像做成的各種場景,當劇情進行到某個場景時,燈光就會打亮,觀眾就可以透過布幕看到後方的場景。配合音 效和類似廣播劇的旁白,我們就被帶到一百多年前,戰役發生的年代。
歷史學家們總是想要解釋事件發生的原因。如果你有讀過高中,又剛好是讀第一類 組,你就會知道歷史考題的樣子,常常考的是事件的「遠因」和「近因」。但是歷史事件總是非常複雜,像我現在還是無法完全了解二二八事件或霧社事件真正發生 的原因。當然也有些人用社會學的理論來解釋,但是我覺得用人類學的理論更能令人信服。所以不管是二二八或霧社事件,或是遠在加拿大的Batoche戰役, 其實原因都相同,我覺得都是因為不尊重「文化」。
這些事件裡,都有一群人努力地想要改變另一群人的信念和生活習慣。在這裡,最重要的影響就是對土 地的利用方式。Metis人發展出了自己的文化和語言,繼續做著毛皮的貿易。但是毛皮的貿易因為大量的獵捕野生動物,變得越來越困難。有許多Metis人 學會了耕作,變成了農夫。他們遷居到Batoche這個位在北Saskatchewan河邊的平原定居了下來。他們習慣沿著河邊,把土地分割成狹長的長條 狀,讓每一家的土地都有一小段是面對著河流,如此一來,除了種植陸地的作物,他們還可以利用河水和河裡的資源。這樣的想法很像大稻埕或是大溪一帶的老建 築,狹長的房子,一面對著河,另一面對著市街,每一家都擁有一小段河和一小段市街上的店面。
在英國人的勢力漸漸往西擴展的時候,他們卻喜歡把土地 分割成大大塊的長方形。許多美國的洲和加拿大的省的都是長方形的,有著長長直直的邊界線。這點和中國人的習慣很不一樣,你看中國境內,有那一省或自治區的 邊界是直的?關於英國人的這個習慣,其實非常有趣。因為大英帝國也是個島國,有很多不規則的地形,不知道他們是怎麼發展出這樣特別的習慣的。無論如何,英 國人為了讓後來來到的移民們能夠像在其他地方一樣分配到土地可以開墾,硬要把土地重新丈量,規畫成一塊塊的長方形,這個做法直接與Metis人使用狹長土 地的習慣和需求衝突,導致後來的Batoche戰役。
現在的Batoche還保有一些舊有的教堂和學校。我們在看多媒體解說之前先去教 堂、學校和當年打仗的草原上走了一圈。一位當地的解說員用帶著濃重Metis口音的英語向我們解說當年一般Metis人和傳教士的生活。那一場戰役一開始 Metis人與附近的第一民族打了勝仗,但是英國人帶來了向美國那裡借來的連發火槍。Metis人變成了這一批連發火槍的試驗品。最後他們輸了戰役,領導 者被隨便加了個罪名處決掉了,第二領導者坐牢幾年後回到Batoche,經營起了渡口的生意。Metis人的後代現在還住在這裡,在長方形的土地上繼續耕 種。他們在後來的印第安法案(Indian Act)中,被承認是加拿大的原住民,有自己的議會。現在他們會在卡車上貼上很像一個無限大符號、象徵融合的Metis旗幟,下面通常有一句話 ︰Proud to be Metis。
第四天20080903
今天,Wes幫我們安排了一項特別的工作。
Saskatoon南方二十六公里有一個Dakota第一民族(與美國有名的蘇族(Sioux)同一族)的保留區,他們在保留區裡經營渡假區,其中最賺錢 的,是一間賭場︰達科塔沙丘賭場(Dakota Dune Casino)。他們把賭場營餘的百分之五十交付信託,百分之二十五交給省政府,百分之二十五給達科塔沙丘社區發展公司(Dakota Dune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First Nations University的學生會向社區發展公司爭取了17000加幣(大約五十萬台幣),用來購買運動用品,像是重量訓練用具、跑步機等等,促進學生、教師 和職員們的健康。他們將在今天,舉行一個儀式,把象徵性的支票呈給學校。剛好我們剛到這個學校,Wes於是想到了一個方法讓我們跟全校師生們認識。他在舉 行儀式的體育館裡設了一張桌子,放了兩台血壓計,讓我們幫大家量血壓。但是,因為我們沒有加拿大醫師執照,所以我們不能執行醫療行為。我問Wes,如果有 人的血壓高怎麼辦,他說,只能叫他去掛他的家庭醫師的號囉!所以,這個工作的政治意義大於實質意義。本來以為不會有人來理我們,沒想到校長、副校長,和許 多老師學生都過來了,我想他們也很想跟台灣來的人聊聊天吧!
儀式現場︰(由右至左是副校長、校長、學生會長和賭場代表)
儀式現場︰(由右至左是副校長、校長、學生會長和賭場代表)
打扮超酷的學生會長︰
我 其實對在保留區經營賭場比較有興趣。我想,如果經營賭場可以賺那麼多錢的話,那每個保留區都來經營賭場好了,用人類原始腦部裡面,對於不定比率 (variable ratio)和不定間隔(variable interval)的獎勵(reinforcement)的無法抗拒的執著,收集來自各地的財富。保留區將不再貧窮,大家賺了錢可以投資更多的事業,每個 人都有工作,再也沒有人失業,保留區的房屋和道路可以改善,說不定變成跟比佛利山莊一樣。有了錢,衛生改善了,大家都變健康;大家都有錢買藥吃,所以沒有 人被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困擾。喔!大家過得很快樂。
喔!太好了!原住民健康研究所只要研究如何經營賭場,研究如何讓來賭錢的人全都輸光光,一切就解決了嗎?
讓我們在蘭嶼、在仁愛鄉、在三地門、在阿里山、在太魯閣、在長濱開賭場吧!既然澎湖可以,也樣其他地方分點油水吧!國家經營的樂透、大樂透,什麼四星彩 的,都是一群沒有讀心理學的人設計的規則,不懂什麼叫做不定比率和不定間隔的獎勵,也不會算機率,不懂宣傳,刺激買氣,才會讓市場這麼冷。賭博就是賭博, 私人賭場和國家經營的賭博有什麼不同呢?
喔!我可能太偏激了!只是在剛知道這個由賭場捐贈的17000元時,心裡有點怪怪的,我想,我需要多一點資料,多一點了解,才能對這個特別的狀況有比較中立、適當的看法。
Wes的一個同事說,可以找一個時間帶我們去賭場玩玩看,同時也可以到這個保留區看看他們如何經營,希望可以了解多一點,雖然一定會有很多爭論,但是這的確是改善經濟的好方法,也是發展觀光的另一條路。
下午,我們去下個禮拜要去實習的診所,跟負責的醫師打聲招呼,參觀了一下診所的設施。
喔!太好了!原住民健康研究所只要研究如何經營賭場,研究如何讓來賭錢的人全都輸光光,一切就解決了嗎?
讓我們在蘭嶼、在仁愛鄉、在三地門、在阿里山、在太魯閣、在長濱開賭場吧!既然澎湖可以,也樣其他地方分點油水吧!國家經營的樂透、大樂透,什麼四星彩 的,都是一群沒有讀心理學的人設計的規則,不懂什麼叫做不定比率和不定間隔的獎勵,也不會算機率,不懂宣傳,刺激買氣,才會讓市場這麼冷。賭博就是賭博, 私人賭場和國家經營的賭博有什麼不同呢?
喔!我可能太偏激了!只是在剛知道這個由賭場捐贈的17000元時,心裡有點怪怪的,我想,我需要多一點資料,多一點了解,才能對這個特別的狀況有比較中立、適當的看法。
Wes的一個同事說,可以找一個時間帶我們去賭場玩玩看,同時也可以到這個保留區看看他們如何經營,希望可以了解多一點,雖然一定會有很多爭論,但是這的確是改善經濟的好方法,也是發展觀光的另一條路。
下午,我們去下個禮拜要去實習的診所,跟負責的醫師打聲招呼,參觀了一下診所的設施。
回家之後趁著天氣還好,終於第一次跳進那個用天然氣加溫的泳池游泳。原來打算先游個幾趟再起來拍照的,突然一下子風雲變色,吹起了寒風,下起了雨,還打了一聲雷,我們像落湯雞(剛游完泳誰不像落湯雞?)一樣衝出泳池,衝進室內,結束了一天。
晚上,吃完飯,當然要喝喝這裡的啤酒啦!
晚上,吃完飯,當然要喝喝這裡的啤酒啦!
顏色有點深,麥味很濃,有一點腥味,算是還滿好喝的。
第三天20080902--城市
辦完了學校的事情,丁義帶我們去Saskatoon市中心走走,認識一下這個城市。
聽說在我們到達的前一天,天氣還非常好,但是就在我們的飛機降落之前,突然變成陰天。而今天,當我們在市中心散步的時候,竟然下起雨來了,但下了不到十分 鐘,突然又變成晴天了。根據Wes的說法,過去這個季節的氣候不是這樣的,通常只有春天才會下雨,今年很奇怪,難道又是全球暖化嗎?
這個城市的人口跟花蓮市差不多,市中心一樣有一家討厭的星巴克。
這個城市的人口跟花蓮市差不多,市中心一樣有一家討厭的星巴克。
街景︰
身為酒鬼的我們,終於找到賣酒的店。買了一些加拿大啤酒、加拿大紅酒和加拿大冰酒。
也是有7-eleven。
7-eleven的熱狗。我想全世界的熱狗味道都一樣。
放晴後的街景︰
既然天氣放晴,我們決定走路回家。我們要跨過市區東邊的河,大概走四十分鐘才會到家。
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前的University bridge︰
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前的University bridge︰
河裡有一群加拿大雁︰
走了很長的路,回到Wes的房子,空氣有點冷,但是是很適合走路的天氣。
回到家,吃了晚餐,在餐桌上討論了一些加拿大歷史和加拿大政治,加拿大最近可能會舉行總理的選舉,至於為什麼是「可能」,那是一個複雜的問題,等我搞清楚再說吧!飯後,看了一些資料,不久就撐不住,睡著了。
第三天20080902--學校
過了兩天,我們終於要去學校了。
這個第一民族大學其實在三十三年前(嗯…我就是那一年出生的)就成立了,但那時不是這個名字。那時的名字叫做雷吉那大學附設薩克斯其萬印地安學院 (Saskatchewan Indian Federated College, federated partnership with the University of Regina),五年前才獨立成為一個大學。它有三個校區,分別在三個不同的城市,最北的是Prince Albert,中間的是我現在在的Saskatoon,南邊一點的是Regina。從Saskatoon到另外兩個城市的車程大概都是一個半到兩小時。
Wes給了我們一個房間當辦公室用,我們與一個來自重慶的研究生共同一個辦公室和一台桌上型電腦。我覺得有趣的是,這個辦公室裡有著新舊雜陳的科技產品,從打字機、看微膠片的機器,到跑Vista的電腦,可以看出這個學校還算小有歷史。
來自重慶的研究生名叫丁義,從今年二月開始在這裡做十一個月的研究。Wes說她在中國曾經寫了一篇有關加拿大原住民的研究,他曾經給了她一些評論,而她虛 心地接受了,所以他讓她到這裡繼續她的研究。至於她到底研究什麼,我們還沒聊到這裡。有趣的是,Lou說丁義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她認為我們應該要好 好跟她討論這個問題,告訴她台灣從來是不中國的一部分。我跟Lou說︰「喔!我們還沒談到這個部分!哈!」
但是丁義不跟我們說中文,我們一直是用英文溝通,所以她真的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嗎?
無論如何,人與人之間不需要太多的政治與刻板印象,她對我們很好。她帶我們去圖書館辦借書證,還有在我們聊到買一台腳踏車的可行性時,她說她有一台中古的,可以借給Yangui,然後她會幫我們問有沒有便宜的中古車要賣。
辦好借書證後,丁義帶我們去參觀學校。這個校區是三個校區裡最小的,建築物以前是一所高中,只有三層樓,第一層是體育館,二樓是教室和餐廳,三樓則是行政區。
我們的辦公室︰
Wes給了我們一個房間當辦公室用,我們與一個來自重慶的研究生共同一個辦公室和一台桌上型電腦。我覺得有趣的是,這個辦公室裡有著新舊雜陳的科技產品,從打字機、看微膠片的機器,到跑Vista的電腦,可以看出這個學校還算小有歷史。
來自重慶的研究生名叫丁義,從今年二月開始在這裡做十一個月的研究。Wes說她在中國曾經寫了一篇有關加拿大原住民的研究,他曾經給了她一些評論,而她虛 心地接受了,所以他讓她到這裡繼續她的研究。至於她到底研究什麼,我們還沒聊到這裡。有趣的是,Lou說丁義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她認為我們應該要好 好跟她討論這個問題,告訴她台灣從來是不中國的一部分。我跟Lou說︰「喔!我們還沒談到這個部分!哈!」
但是丁義不跟我們說中文,我們一直是用英文溝通,所以她真的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嗎?
無論如何,人與人之間不需要太多的政治與刻板印象,她對我們很好。她帶我們去圖書館辦借書證,還有在我們聊到買一台腳踏車的可行性時,她說她有一台中古的,可以借給Yangui,然後她會幫我們問有沒有便宜的中古車要賣。
辦好借書證後,丁義帶我們去參觀學校。這個校區是三個校區裡最小的,建築物以前是一所高中,只有三層樓,第一層是體育館,二樓是教室和餐廳,三樓則是行政區。
我們的辦公室︰
圖書館︰
一個立體的補夢網︰
校徽︰
校 徽的中間,是一個黑白的第一民族酋長側面頭像。下面的五根老鷹羽毛,代表了Saskatchewan省的五個部族。圓圈上的四個顏色分別代表四個方位,北 方的白色代表純潔或邪惡,南方的紅色代表大地之母,東方的黃色代表太陽,西方的藍色代表生活在落磯山脈的雷鳥(Thunderbird)。在西邊的英屬哥 倫比亞(British Columbia)省,那裡的第一民族們的方位顏色中,藍色和黃色是倒過來的,因為落磯山脈變成在東方。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
第二天20080901--歷史課
過了長達37小時的八月三十一日,我昏睡了十一個小時,醒來時已經快中午了。Wes說,下午要帶我們去一個考古遺址公園,從上一點歷史課,了解加拿大原住民。
在耶穌神奇地在未受精的情況下出生後的一千四百九十二年,有一個叫做哥倫布的白目義大利人,他認為既然地球是圓的,那麼要去印度,就不一定要往東邊走,往 西邊也行。他往西一直航行一直航行,遇到了陸地,他以為自己到了印度,所以稱那裡的人為「印度人」(Indian)。誰知道那是一片歐洲人從來不知道的大 陸。自大的歐洲人就稱這件事叫做「發現」「新」大陸。其實兩萬年前的冰河時期,就有人類從亞洲經過海平面下降後形成的陸橋,走了過來,並且很快的(只用了 一千年)遍布了整個大陸。住在西班牙西北部的巴斯克人,也早在哥倫布之前就在現在加拿大東部的紐芬蘭設了一些加工鱈魚的設備(馬克.克朗斯基,鱈魚之旅, 新雨,1999)。因為哥倫布的到來,本來在這片大陸上安靜生活的民族,被取了一個完全無關的名字︰Indian,中文翻譯成「印地安人」。而且不久之 後,歐洲的移民像食人魚看到落水的豬一樣咬上這片新大陸,自此之後,他們到今天都沒有好日子過。
所以,印地安人這個名字,自一開始就是場天大的誤會。北美洲的兩個國家,美國和加拿大,也都改變了對當地原住民的稱呼。美國儘量用族名稱呼不同的族,在需 要有一個通稱時,他們叫做「Native American」。這其實有點好笑,因為他們才是真正的American,其他的European American、African American、Asian American等等,都是後來才來的。(這跟在台灣有點類似,例如我們常說的「台語」,其實是福建南部的語言,真正的「台」語應該是泰雅語、阿美語、布 農語等等原住民族的語言才對。)加拿大的對原住民的稱呼就比較特別,這跟加拿大的歷史發展有關。與美國脫離英國宣布獨立、建立了一個聯邦的歷史發展不同, 加拿大本來是法國和英國的殖民地。移民和貿易公司的開拓是由西向東前進,在土地開拓之後,政府的行政體制就接著進入。同一時間,福建和廣東移民在台灣努力 地開拓土地。在1867年,所有的殖民地聯合形成了一個Nation,一個加拿大的國家於是成形,各殖民地升格為「省」(province)。過了很久很 久,一百多年後,原住民的權益才開始受到重視,於是有人提出,「印地安人」在Nation形成之前,早就在這裡生活了,所以他們應該是First Nations,而且是複數的,表示有很多很多的Nation。於是在加拿大,First Nations這個名稱取代了Indians,用來稱呼600個以上不同的部族。但是除了First Nations之外,加拿大還有另外兩群人被認為是原住民,一個是過去稱為愛斯基摩人(Eskimos)的Inuit人,和法國人與印地安人混血的 Metis人。這三群人合稱為Indigenous people of Canada,我想Indigenous people翻譯成「原住民」是非常合適的。
第二天下午,Wes帶我們去的地方叫做Wanuskewin,一個在Saskatoon北方五公里,在南Saskatchewan河的支流邊的一處考古遺址。就像台東的卑南文化公園或台北的十三行博物館一樣,他們在遺址上蓋了一個解說中心,建築的外觀是一個打開的帳篷。
在耶穌神奇地在未受精的情況下出生後的一千四百九十二年,有一個叫做哥倫布的白目義大利人,他認為既然地球是圓的,那麼要去印度,就不一定要往東邊走,往 西邊也行。他往西一直航行一直航行,遇到了陸地,他以為自己到了印度,所以稱那裡的人為「印度人」(Indian)。誰知道那是一片歐洲人從來不知道的大 陸。自大的歐洲人就稱這件事叫做「發現」「新」大陸。其實兩萬年前的冰河時期,就有人類從亞洲經過海平面下降後形成的陸橋,走了過來,並且很快的(只用了 一千年)遍布了整個大陸。住在西班牙西北部的巴斯克人,也早在哥倫布之前就在現在加拿大東部的紐芬蘭設了一些加工鱈魚的設備(馬克.克朗斯基,鱈魚之旅, 新雨,1999)。因為哥倫布的到來,本來在這片大陸上安靜生活的民族,被取了一個完全無關的名字︰Indian,中文翻譯成「印地安人」。而且不久之 後,歐洲的移民像食人魚看到落水的豬一樣咬上這片新大陸,自此之後,他們到今天都沒有好日子過。
所以,印地安人這個名字,自一開始就是場天大的誤會。北美洲的兩個國家,美國和加拿大,也都改變了對當地原住民的稱呼。美國儘量用族名稱呼不同的族,在需 要有一個通稱時,他們叫做「Native American」。這其實有點好笑,因為他們才是真正的American,其他的European American、African American、Asian American等等,都是後來才來的。(這跟在台灣有點類似,例如我們常說的「台語」,其實是福建南部的語言,真正的「台」語應該是泰雅語、阿美語、布 農語等等原住民族的語言才對。)加拿大的對原住民的稱呼就比較特別,這跟加拿大的歷史發展有關。與美國脫離英國宣布獨立、建立了一個聯邦的歷史發展不同, 加拿大本來是法國和英國的殖民地。移民和貿易公司的開拓是由西向東前進,在土地開拓之後,政府的行政體制就接著進入。同一時間,福建和廣東移民在台灣努力 地開拓土地。在1867年,所有的殖民地聯合形成了一個Nation,一個加拿大的國家於是成形,各殖民地升格為「省」(province)。過了很久很 久,一百多年後,原住民的權益才開始受到重視,於是有人提出,「印地安人」在Nation形成之前,早就在這裡生活了,所以他們應該是First Nations,而且是複數的,表示有很多很多的Nation。於是在加拿大,First Nations這個名稱取代了Indians,用來稱呼600個以上不同的部族。但是除了First Nations之外,加拿大還有另外兩群人被認為是原住民,一個是過去稱為愛斯基摩人(Eskimos)的Inuit人,和法國人與印地安人混血的 Metis人。這三群人合稱為Indigenous people of Canada,我想Indigenous people翻譯成「原住民」是非常合適的。
第二天下午,Wes帶我們去的地方叫做Wanuskewin,一個在Saskatoon北方五公里,在南Saskatchewan河的支流邊的一處考古遺址。就像台東的卑南文化公園或台北的十三行博物館一樣,他們在遺址上蓋了一個解說中心,建築的外觀是一個打開的帳篷。
Saskatchewan大學的考古學系持續在這裡發掘,並且提供解說服務,可惜我們去的那天是加拿大的勞動節,沒有解說服務。但是Wes對於加拿大歷史,特別是原住民的部分,非常了解,所以我們等於是有一個專屬的解說員。
Wanuskewin是這裡的一個稱為Cree族的長老給這個地方的名字,意思是尋找心靈的平靜(Seeking peace of mind)。這裡發現了全加拿大僅存不到一百個的Medicine Wheel之一。Medicine Wheel不知道該如何翻譯,應該可以翻成療癒之輪吧!它是用石頭在地上排成的圓圈,四週有向外伸出的直線,像我們小時候畫太陽時會畫的樣子。 Medicine Wheel的真正用法不明,但是考古學家認為是舉行治療儀式的地方。我想是因為發現了Medicine Wheel,所以Cree長老才把這裡取名為尋找心靈的平靜。
六千年前,這裡的原住民在夏天時,整個家庭在平原和叢林中過著漁獵採集的生活,一直到白目的哥倫布到達之前,都是一樣。冬天時,他們來到這個平原上難得的河谷避寒,並在這裡用獨特的方法捕捉遷徙的美洲野牛。
方法一︰一隻大笨牛從山上掉下來法(Buffalo Jump)
用不同的方法,例如裝扮成動物或是用東西驅趕,把野牛引到山崖邊,這些野牛就摔下山崖,摔斷脖子或摔斷腿,其他人就等在山崖下,把這些野牛殺了,肉拿來吃,毛皮拿來做衣服和帳篷。
方法二︰親愛的共軍弟兄你們已經被包圍了法
把野牛驅趕到一個封閉的地形裡,在這個盆地狀的地形裡面用木頭蓋了圓形的籬笆。野牛被趕進去之後就跑不出來了,就被大家殺了。
當地有兩個Buffalo Jump,這個山崖是其中一個︰
Wanuskewin是這裡的一個稱為Cree族的長老給這個地方的名字,意思是尋找心靈的平靜(Seeking peace of mind)。這裡發現了全加拿大僅存不到一百個的Medicine Wheel之一。Medicine Wheel不知道該如何翻譯,應該可以翻成療癒之輪吧!它是用石頭在地上排成的圓圈,四週有向外伸出的直線,像我們小時候畫太陽時會畫的樣子。 Medicine Wheel的真正用法不明,但是考古學家認為是舉行治療儀式的地方。我想是因為發現了Medicine Wheel,所以Cree長老才把這裡取名為尋找心靈的平靜。
六千年前,這裡的原住民在夏天時,整個家庭在平原和叢林中過著漁獵採集的生活,一直到白目的哥倫布到達之前,都是一樣。冬天時,他們來到這個平原上難得的河谷避寒,並在這裡用獨特的方法捕捉遷徙的美洲野牛。
方法一︰一隻大笨牛從山上掉下來法(Buffalo Jump)
用不同的方法,例如裝扮成動物或是用東西驅趕,把野牛引到山崖邊,這些野牛就摔下山崖,摔斷脖子或摔斷腿,其他人就等在山崖下,把這些野牛殺了,肉拿來吃,毛皮拿來做衣服和帳篷。
方法二︰親愛的共軍弟兄你們已經被包圍了法
把野牛驅趕到一個封閉的地形裡,在這個盆地狀的地形裡面用木頭蓋了圓形的籬笆。野牛被趕進去之後就跑不出來了,就被大家殺了。
當地有兩個Buffalo Jump,這個山崖是其中一個︰
這是包圍野牛的地形,和中間圍成圓形的籬笆︰
美洲野牛對加拿大原住民的意義非常重要,牠們全身不是可以拿來吃就是可以拿來用。山豬之於台灣原住民,就像野牛之於加拿大原住民一樣,而且在冰天雪地的北國,沒有那麼多的物種,所以野牛相形之下就更重要了。
解說中心規劃了幾條小徑,讓遊客可以走到不同的景點參觀。他們用顏色來區分不用的小徑。而且告訴遊客,不要離開小徑。
我們首先穿過一片樹林。看到了稱為Tipi的帳篷。
有時他們會辦帳蓬過夜體驗活動,讓遊客體驗平原上的第一民族生活。帳蓬上面,有一個洞,讓火堆的煙可以出去。
除了學習人的生活,我無法克制自己去看周圍的其他生態。有很多看似與台灣相同,卻又不大相同的植物。
可以用來當火把的水生植物︰
可以用來當火把的水生植物︰
可以用來做果醬的植物︰
動物也很豐富,我們有親眼看到的有︰
花栗鼠︰
蒼鷺︰
還有一隻不知種類的猛禽在天空中盤旋,但是太遠了拍不到。
Wes說,河裡有很多的河狸,他們會把樹啃下來,拖到河裡,蓋窩或水壩。解說中心的人為了不讓他們把樹都啃掉,就在樹幹旁裝了鐵網。
被啃掉的樹幹︰
Wes說,河裡有很多的河狸,他們會把樹啃下來,拖到河裡,蓋窩或水壩。解說中心的人為了不讓他們把樹都啃掉,就在樹幹旁裝了鐵網。
被啃掉的樹幹︰
鐵網︰
很可惜我沒有看到河狸。
我們沒有去看Medicine Wheel。Wes說他們在Medicine Wheel旁邊蓋了月台,讓遊客可以從月台上往下看Medicine Wheel。他認為他們做了太多的人工設施,已經失去了考古遺址的意義。他說,三十年前他就帶學生來這裡做觀察,他們在一個原來大家都以為是帳篷遺址的地 方,發現了向外延伸的直線,因此確定那是一個Medicine Wheel。
多一點人工設施是好還是壞?我也不知道。
我們沒有去看Medicine Wheel。Wes說他們在Medicine Wheel旁邊蓋了月台,讓遊客可以從月台上往下看Medicine Wheel。他認為他們做了太多的人工設施,已經失去了考古遺址的意義。他說,三十年前他就帶學生來這裡做觀察,他們在一個原來大家都以為是帳篷遺址的地 方,發現了向外延伸的直線,因此確定那是一個Medicine Wheel。
多一點人工設施是好還是壞?我也不知道。
第二天20080901--主人
我們的Homestay主人是Heber夫婦。
男主人Robert Wesley Heber(簡稱Wes Heber)是第一民族大學原住民研究學系(Department of Indigineous Studies)的教授,也是國際學術交流中心的主任。他的父母是德國的移民,他在加拿大出生,在Saskatoon附近一個我沒有聽過的地方長大。十七 八歲的時候,他在一個皮毛貿易公司工作,到北方的印地安保留區向原住民獵人們收購動物皮毛。照片裡的衣服就是當年他在北方時穿的方服。做了不到一年,就加 入了加拿大空軍,服役到三十五歲,又回到學校讀大學,四十五歲拿到人類學博士學位,之後就一直研究和教書到現在。他負責許多的國際的交流事務,與二十幾個 國家簽有學生和教師的交換協定。去年他送了兩位學生去花蓮,我帶她們去參觀台灣偏遠部落的醫療情況,也跟她們一起去參加了豐年祭,和去台東旅行。今年輪到 我們到加拿大來。Heber教授幫我們在第一個禮拜安排了一些了解加拿大原住民歷史的行程,然後我們會去參觀一些在保留區的診所和醫院,了解他們的偏遠醫 療。我們還會去北方的保留區,看看當地的情況。
女 主人Lourdes Heber(簡稱Lou Heber)是菲律賓、西班牙和中國人的混血,在菲律賓長大。她是一個護士,特別的是她為精神病人做舞蹈治療。她也是一個油畫家。她的畫色彩鮮艷、筆觸樸 拙,充滿了熱情,就跟她的人一樣。Heber夫婦有兩個小孩,一個男的在美國,是個統計學家,另一個女的在溫哥華教文學。兩個小孩都已經成家立業,所以現 在只有他們兩個住在這裡。喔!還有一隻狗。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