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日 星期四

「愛」海

先從比較形而上的「愛」海說起好了。
雖然從小就愛去海邊、在海裡游泳,但是問到我愛不愛海,實在是很難回答。
這要從「愛」這個動詞說起。
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媽媽在市場買了一束花。當她把花插在瓶子裡後,一直稱讚花真美。
我左看右看,只覺得就是花瓣、花蕊,怎麼也感受不到它的美在那裡。
我問媽媽花為什麼美,她也說不出所以然,只是說我沒有用心,說我沒有感受美麗事物的天份。
後來的我也一直無法單憑感官的感受就得到美感的經驗,無法透過口耳鼻舌身直接觸動心中的感動,而發出美的讚嘆。
不只是對花,對於一切自然界的事物,例如︰雲、日、月、山、植物、動物、海……等,我都沒有辦法領略它們的「美」。
但我又不是不喜歡這些自然界的事物,相反的,我從很小的時候就不停的往野外跑。只是,它們沒有辦法直接感動我。
身為一個畫家的下一代,這樣的缺陷很讓人受傷,曾有那麼一段時間,我以為我可以因此領一本「美感障礙」的殘障手冊。
都怪當時每個家長都想把小孩培養成科學家,我們家訂的雜誌都是哥白尼、小牛頓、牛頓,買的書都是「一百個為什麼」、「漢聲小百科」這一類的。
所以對於自然界的一切,我總是用一種很理性的方式來理解與看待。
例如我很小就可以說出各種形狀的雲的名稱、雲是怎麼形成的、打雷是怎麼回事、日蝕和月蝕怎麼形成……等等,可是關於「美不美」,抱歉,沒想過。
說不出美不美,當然就無法以一種描述情感的動詞︰「愛」來表述了。

還好,隨著年紀越來越大,事情出現的轉機。
剛好也是趕上了那一波本土化的風潮,讓我把對自然界事物的興趣,從物理、化學的層次,轉移到了生態的層次。
大約在大學時期,我開始貪婪的吸收有關於「台灣」的各種知識,包括歷史、地理、人類學、文化、動物、植物、生態學、海洋科學,只要是跟台灣有關的書,全部都讀。
也開始全省跑透透的賞鳥、登山、吃小吃、看古蹟、跟人聊天、學語言。
在對一件事物了解越來越深入後,感動就漸漸出來了,而這種感動主要是因為體會到某事物的「神奇」。
比如說,從小到大看到不想看的「白頭翁」,以前也不覺得是多美的鳥;但是來到東部認識了「烏頭翁」之後,就開始有了「美感」和「感動」從心裡生了出來。
因為白頭翁分布在整個東南亞,中國有、日本也有,但是烏頭翁卻只有台灣東部有。這真是太神奇了,傑克!怎麼會這樣子呢?
專家也沒有辦法解釋為什麼,反而讓人有了想像的空間。
就在這些無法解釋的生物現象中,我理解了許多神奇的事。我想我們對上帝只能跟對食神史提芬周一樣,說一句︰「我真的摸不透你啊!」
又比如說在開始學一些簡單的植物分類學、學著認植物後,才開始感覺到植物原來那麼美。
植物的美不是被插在花瓶裡時顯現出來的,而是在季節、歲時和地景的脈絡下才會被我感受到。
春天的杜鵑,夏天的刺桐,秋天的欒樹,冬天的櫻,還有許許多多野地裡忠實的按照日照時間長短開花的植物們,現在都會讓我感動得想哭。

對於海洋也是這樣的。
當我了解了海裡的洋流系統,和流經台灣外海的黑潮洋流,對於菲律賓、台灣和日本,和許許多多的魚兒、鯨豚有多重要後;當我了解了漁人們用那些配合魚兒生態 的方法去捕魚後;當我了解了世界上有幾種鯨豚,而台灣有幾種之後;當我慢慢認識盤子裡的魚蝦蟹魷在海裡的樣子後;現在站在海邊聽著海浪,心裡總有一種充滿 胸臆、快爆開的感覺,感動得想要跪在礫灘上唱「讚美主」,不管「主」是誰。

從「理性的認識」到「比較和分析」到「發現同或不同」到「感到神奇」到「感動」,就是我得到「美感經驗」進而產生「愛」的情感的歷程。

ps. 在以前的部落格上曾寫了一篇名為「越了解越感動」的文章,隨著「麥諾地」的無限期關站,消失了!曾有的備份也在舊NB掛點後,消失了!殘念!

沒有留言: